全国热线:18609840880

多角度分析小程序看看它的能量有多大

08-05

  这个小程序承担的重要任务是连接所有事物。不只是事物连接,而是实现与人的互动,这是互连的终极目标。和人际联系目前最成熟的界面是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端,用小程序作为入口实现与周遭事物的连接和控制,将使物联网的进程向前迈出一大步。

  首先,我们来看手机互联网获得的三次红利:

  最早在一二三线城市就有三亿用户,能够熟练使用 PC互联网与支付宝、 QQ,他们造就了小米、美图、今日头条、知乎等企业;

  2013年出现的第二批伴随着互联网的沉寂,波及三四线城市,这批网民造就了 OPPO、 VIVO、快手、映客、斗鱼;

  而第三批则出现在2015年、2016年,这些用户可能只拥有一台智能手机,没有掌握在线支付的能力,但是感谢微信来沟通、交换信息、阅读,这些人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也从一天几分钟变为几小时。

  对于这个群体而言,电商、社会、内容、媒体、娱乐、教育、医疗等领域的企业家群体还是一片新天地,他们有机会在小程序这样的平台上诞生。

  下一步,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小程序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?

  使用者角度

  对用户而言,小程序触碰着 PC页面、公众号、H5、 APP都无法接触到的地方,一般说来,它的诞生就是帮助用户解决某些特殊需要,例如在用户没有时间、想控制手机内存空间、不想下 APP等“尴尬”的时候,就可以发挥其价值,概括起来有三点:

  在离线时使用。在离线状态下,小程序的价值是最值得关注的,因为用户在网上消费的要求也就是“快”、“灵活”、“用完即走”。例如在餐厅订餐,只要扫描 二维码,就可访问小程序,立刻即可完成订餐,无需下载 APP,也不需要关注公众号,也不需要排队等餐厅服务员,同时加载速度比H5快,付款方式比H5方便,可以说是最方便。

  当需要低频服务时。小程序降低了低频服务类 APP的使用门槛,需要用到的时候打开小程序,用完后即可关闭,不会一直占用手机内存,不愿意用了还可以删除。这种用完即走的特性正好满足了用户对使用低频服务类 APP的需求,例如当想要买车票的时候打开小程序,买了票就关机了,等要用的时候再打开,避免 APP一直在手机中占内存但很少用。

  在特定场合,满足个性化的需求。个人化的要求可能只是维持很短的时间,而且为了这个短暂的时间下载 APP经常让用户感到心烦,比如大家肯定都有这种遭遇,今天想看这部电影,不需要再用一堆视频播放器来播放。

  APP视角

  组合了小程序对用户的价值,对于 APP而言,小程序有好坏之分。

  对那些低频使用尚未开发的 APP而言,小程序是一件好事,因为微信可以提供更廉价和易用的资源,来联系数百万手机用户。由于对于这些企业而言,要么没有自己的 APP,要么有 APP,但没有什么波澜, APP本身可以使用的频率也比较低,因此,如果使用小程序的话,就会增加用户的广告时间,然后再用小程序做广告,吸引一部分用户,再引流到 APP中,对它们而言不仅是一种打击,而且是有价值的平台。

  对频繁使用频率较高的 APP而言,它们虽无“卸载”之忧,却需要损失一定的可营销性、高体验的用户时间,和多个渠道所带来的好处之间进行权衡,因为谁也不知道小程序将是他们的渠道,或者是他们为小程序做嫁衣。

  而且为中间夹层,也就是使用频率普遍较高,对工具性 APP而言,小程序或许是个巨大的打击,上面提到的小程序最适合“低频”“服务”“刚需”,那么小程序很有可能抢走这种 APP的用户。

  离线交易视角

  对商家而言,微信小程序的大部分价值来自于微信,微信将庞大的用户精确导流给商家,也可以轻松地为商家提供用户所需的信息。并且根据小程序团队介绍,在一段时间里小程序将会有一些新的调整,突破更多的场景,降低访问的开发成本和门槛。

  例如,用户可以在微信“发现-小程序”中的“附近商店”查找附近的小程序,这样用户可以更方便地查看附近还有哪些小程序,那么对于商家而言,小程序带来的客流也就更大。所以有些人认为小程序的大部分价值隐藏在“网下”,也不无道理。